参考来源:史话石说《论成败,看英雄豪迈》(原创说明:图片均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;部分章节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)
正所谓乱世出枭雄,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风云际会中,可以说是英雄豪杰层出不穷。
在这些诸多的枭雄中,有的人如同昙花一现,而有的人却名垂青史、流传万古。
今天小编就从中挑选出最突出的3位,来与诸君共同认识一下他们辉煌人生。
这三位枭雄无一不是生前手握天下权势,死后影响力甚至超越帝王,可是他们却并没有在生前封王称帝,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?
【1】
位列首位的是大名鼎鼎的曹操,曹操字孟德,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与军事家,三国乱世枭雄的人物,曹魏政权当之无愧的缔造者和奠基人。
早在年少之时,曹操便已崭露头角,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卓越才能。
他对武艺有着浓厚的兴趣,每日勤加练习,刀枪剑戟样样精通,骑射之术更是精湛非凡,在同龄人中难逢敌手。
同时,他对兵法的研究也达到了痴迷的程度,常常手不释卷,沉浸在那些古老的兵书战策之中,从中汲取智慧与谋略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见解。
曹操早年奉东汉朝廷之命入朝为官,初入官场的他,满怀包裹热忱,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,在朝廷中崭露头角。
他很清楚地认识到,国家治理需要以民为本,军事策略需要灵活多变,时常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,阐述自己对国家治理和军事策略的独特见解。
然而,他的这些真知灼见却并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视,他本人也未能获得应有的重用。
彼时的东汉王朝,政治腐败,社会动荡,国家日渐凋敝,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,民不聊生。
曹操眼睁睁地目睹着这一切,心中满是忧虑与愤懑,却又无力回天。
在帮助朝廷成功镇压黄巾军起义后,他意识到当时的东汉朝廷已经腐朽到无可救药,于是果断选择了隐退,回到了自己的故乡。
后来随着世道的混乱愈演愈烈,天下局势也愈发危急,朝廷再次征召曹操,希望他能够担负起保护汉灵帝的重任。
曹操心怀家国大义,虽然早已经对腐朽的朝廷失望透顶,但为了国家的安危,他还是挺身而出、以身入局。
他披挂上阵,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多次击退敌军的进攻,为保护汉灵帝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然而造化弄人,不久之后汉灵帝骤然离世,董卓趁扫平十常侍治乱的机会,率西凉军入主京城,擅权专政。
董卓此人荒淫无道,残暴不仁,在朝廷中肆意妄为,无恶不作,搞得天下大乱,民怨沸腾。
曹操深知董卓的为人,不愿与这样的乱臣贼子同流合污,于是果断逃离了洛阳。
回到家乡后,他散尽家财招募义兵,兴仁义之师讨伐董卓,决心为天下苍生除掉这个祸害。
此后,曹操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华和英勇无畏的领导才能,在战场上屡建奇功。
他带领着自己的军队,与多路黄巾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,成功击败了他们,收编了大量的降卒,扩充了自己的实力。
在谋士的建议下,曹操审时度势,做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——迎汉献帝到许县,并以此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。
壮大势力之后,曹操怀揣着救国的宏愿,踏上了征战四方的征程,他率领着军队,四处征讨那些割据一方的势力,决心统一全国,结束乱世纷争。
在官渡之战中,曹操面对实力强大的袁绍,巧妙地运用兵法,采用奇袭、火攻等战术,以少胜多,大败袁绍,取得了这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。
此战过后,曹操统一了北方,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紧接着,曹操又马不停蹄地平息了多处黄巾叛乱,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地位。
他接受了谋士“奉天子以令不臣”的建议,以汉献帝的名义,对天下诸侯发号施令,使得自己的势力不断壮大。
此后,曹操频繁征战,将一统天下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。
尽管在赤壁之战中,他遭遇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失败,被孙刘联军打得大败而归,但曹操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,他从未放弃统一江东的决心。
在被迫撤退后,他痛定思痛,总结经验教训,颁布了《求贤令》,广纳天下各地的贤才,进一步巩固了自身的实力。
随后,曹操再次挥师南征,平定了多地的叛乱,势力范围不断扩大。
在这个过程中,西蜀的刘备趁机占据了汉中,势力也逐渐壮大;而孙权则向曹操称臣,并劝他代汉称帝。
曹操一眼就看出了孙权的意图,知道这是孙权的诡计,他不愿背负篡位谋逆的千古骂名,更不愿成为被后世唾骂的乱臣贼子。
相对于追逐个人的虚名,他更在意的是巩固自己的实权,实现一统天下的宏愿。
曹操曾说过:“若天命在我,愿做周文王。”
从这句话,我们就不难看出他的志向和抱负,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周文王一样,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,而不是急于称帝,贪图一时的虚名。
【2】
第二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是“冢虎”司马懿,司马懿字仲达,活跃于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,是曹魏政权中举足轻重的重要谋臣之一。
他集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谋略家于一身,是曹魏政权的掘墓人,更是西晋王朝当之无愧的奠基人。
司马懿出生于河内郡温县的名门望族司马氏,家族底蕴深厚,家学渊源流长,自幼受到了极为良好的教育。
天赋异禀的他,在家族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,自小便见识谋略异于常人,无论是经史子集,还是兵法谋略,他都悉心研读,为日后在政坛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曹操掌权时期,司马懿虽然才华横溢,却一直受到曹操的猜忌和打压,始终未能得到重用。
曹操生性多疑,对司马懿的“狼顾之相”心存忌惮,故而一直对他有所防范,只让他担任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,使其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。
直到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之后,情况才发生了转变,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密切,对他极为赏识和信任。
在曹丕的提拔和重用下,司马懿终于开始在曹魏政权中崭露头角,逐渐发挥出了自己的才能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司马懿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卓越的谋略,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。
在五丈原之战中,面对足智多谋、用兵如神的蜀汉丞相诸葛亮,司马懿沉着冷静,深谋远虑。
他很清楚诸葛亮的厉害,不与蜀军正面硬拼,而是采取避其锋芒、坚守不出的策略,消耗蜀军的粮草和士气,以逸待劳地拖垮蜀军。
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、激将,司马懿都稳如泰山,不为所动。最终,他成功挫败了诸葛亮的进攻,为魏国稳定了局势,使得魏国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。
到了曹芳继位之后,司马懿在魏国的权势已经是如日中天,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
此时,曹魏的宗室曹爽为了独揽大权,开始对司马懿进行排斥和打压。
他利用自己的权势,将司马懿明升暗降,任命他为没有实权的太傅,剥夺了他的兵权和政治权力,企图将他彻底架空。
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,司马懿表面上装作年老体弱、不问世事的样子,暗地里却在积蓄力量,等待时机。
后来为了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,司马懿发动了“高平陵之变”,彼时的他已71岁高龄,这在古代已算是难得的高寿。
从年龄和身体状况来看,他确实已经失去了称帝的优势,况且,大权独揽的他心里很明白,如果此时自立为帝,极有可能会引发魏国的严重内乱。
魏国朝廷内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,一旦司马懿冒然称帝,必然会打破现有的权力平衡,引发各方势力的不满和反抗。
而蜀汉和东吴一直对魏国虎视眈眈,一旦魏国内乱,他们必然会趁机发动进攻,魏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。
为了维护魏国的稳定,同时也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,司马懿经过深思熟虑,决定效仿曹操——挟持皇帝来号令魏国上下。
对他来说,此时的帝位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,废掉皇帝也并非明智之举。
接下来要说的第三位枭雄,虽然没有前两位名气那么大,但拿他当时的成就跟前两位比较的话,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……
【3】
他就是高欢,高欢又名贺六浑,出身于渤海郡(今河北之地)。
在风云变幻、局势错综复杂的南北朝时期,他是东魏赫赫有名的权臣,更是后来的北齐王朝当之无愧的奠基人。
高欢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兵户世家,自幼在边境之地成长。
边境之地,民族交融频繁,他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,高欢在成长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一个鲜卑化的汉人。
他身上既保留着鲜卑人的勇猛与豪爽,又吸收了汉人的聪慧与谋略。
命运齿轮的转动,还要从他与鲜卑贵族之女娄昭君的婚姻说起,这场婚姻就好比一把钥匙,为他打开了阶级跨越的大门。
在娄家的雄厚实力支持下,他开始广泛结交各方宾客,各种豪杰之士、能人异士纷纷汇聚到他的麾下。
随着自身实力的不断提升,胸怀大志的他心中决心在这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,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作为。
高欢早期便率一众门客幕僚投身到了六镇起义的浪潮之中。
六镇本是北魏为了防御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而设立的重要军事重镇,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里矛盾丛生,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。
高欢身处其中,却因与起义军的头领在政治理念和行事风格上产生诸多矛盾,最终无奈叛逃,转而投奔了镇压起义军的权臣尔朱荣。
投奔尔朱荣后,高欢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,几度向尔朱荣献上妙计。
这些策略让尔朱荣对他刮目相看、极为欣赏。于是尔朱荣任命他为亲信都督,从此,高欢开始在尔朱荣的阵营中崭露头角。
在尔朱荣的大力支持下,他开始深度参与到朝政中,凭借着手中的兵权,四处奔走,镇压了多处农民起义,其自身的势力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壮大。
后来局势风云突变,随着孝明帝被太后毒杀,高欢的野心也开始在动荡的局势中逐渐显露出来。
他不仅频繁谏言献策,极力怂恿尔朱荣称帝,妄图在趁乱谋取更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,而且还在暗中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,逐渐掌控了东魏的大权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自身实力的壮大,高欢对尔朱家族的残暴行为越来越感到不满。
尔朱家族在掌权后,肆意妄为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,搞得天下民不聊生。
高欢心里对于未来有自己的谋划和追求,于是他开始逐渐疏远尔朱家族,并最终决定拥兵自重,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。
他果断起兵,凭借着手中的精锐之师,迅速控制了傀儡皇帝元恭。
随后他又拥立元修登基为北魏孝武帝,自己则自领大丞相、渤海王之职。继而他又以雷霆手段消灭了尔朱氏的残余势力,从此整个北魏的朝政大权尽归他手。
但权力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孝武帝元修不甘心自己的权力受到高欢的严格限制,心里逐渐滋生出对高欢的怨恨和不满。
他试图暗中讨伐高欢,但计划还没有实施便已经败露,讨伐失败后,元修无奈之下率军出逃,投奔了宇文泰。
高欢得知消息后,虽全力追赶,却还是没能追回孝武帝。迫于无奈,他只好返回洛阳,重新立年仅11岁的元善为孝静帝。
至此,北魏彻底分裂为东、西两个政权,宇文泰掌控着西魏,而高欢则扶持东魏孝静帝迁都邺城,东西魏之间战火不断,局势十分紧张。
高欢在掌控东魏大权后,为了实现自己统一北方的宏愿,多次出兵攻打西魏。
战场上硝烟弥漫、杀声震天,双方你来我往,互有胜负。
后来在玉璧之战中,高欢亲自领兵,对玉璧城发动了猛烈的攻击,奈何玉璧城城高墙固,守军顽强抵抗,高欢的军队久攻不下。
正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,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时,一场可怕的瘟疫又突然爆发。
瘟疫迅速在军营中蔓延开来,造成了无数将士伤亡,高欢看着自己的军队遭受如此重创,心中忧愤成疾。
而此时又接连出现陨石落于军营、日蚀等异象。高欢望着这些异象,感慨道天意并不在己,最终无奈含恨辞世。
高欢病逝于晋阳后,被追封为齐王,谥号献武,庙号太祖。
虽然高欢一生并未称帝,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为高齐王朝奠定了基础。
不久之后,高欢的儿子高洋建立了北齐,为了彰显父亲的功绩和地位,高洋追封高欢为皇帝,谥号神武,庙号高祖。
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,群雄如繁星般风起云涌,英雄才人辈出。能够称得上枭雄的自然不止以上三位,但碍于篇幅原因,小编今天只挑选了自己心目中觉得最突出的几个人。
那么,在众多称霸天下的枭雄之中,谁又能成为你心目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位呢?
万隆优配-能加杠杆的炒股软件-炒股配资App-配资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